当前位置: 首页 - 招生与培养 - 员工工作 - 科普专栏 -

正文

黑油实践:工装映初心 现场悟真知

来源:永利yl23411时间:2025-08-28浏览次数:

(通讯员 李富淼 林哲睿)2025年暑期,为厚植员工石油情怀、破解“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脱节”难题,公司“黑油”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新疆西部钻探石油生产一线,在机器轰鸣、管线纵横的采油现场,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十天的沉浸式实践学习,让青年学子在石油工业实景中解锁知识新维度。

实习行程紧扣“学用结合”核心,节奏紧凑且重点突出。从兼具操作与教学功能的集装箱式设备舱,到规范整洁的标准化生产车间,队员们统一身着的红色工装,穿梭在银色设备与黑色管线之间,不仅成为现场辨识度极高的“移动风景线”,更化身传递石油精神的“教学符号”。不同于课堂上的图文讲解,现场鲜活的实物教学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“具象载体”,队员们通过看、听、问、摸,逐步实现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深度衔接,切实感受到石油行业对流程规范的严苛要求与专业精神。

D451C

在集装箱式设备舱内,一场围绕防喷器远程控制装置的“实战教学”率先展开。身着同款红色工装的资深工程师,凭借二十余年一线经验,化身队员们的 “现场导师”。他站在控制柜前,右手指向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值与错落分布的阀门,从“防喷器如何保障井口安全”的核心功能讲起,到“开机前检查、操作中监控、停机后维护”的全流程演示,再到“压力超标如何应急”“阀门开关角度把控” 等安全要点拆解,讲解层层递进、逻辑清晰。舱内顶灯投射出柔和却精准的光线,照亮红色管路上的标识与银色仪表的刻度,而舱门醒目位置张贴的“全封” 警示标识,更像一道“安全防线”,让“每一步操作都要守规矩”的理念,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。“以前课本里的很多知识只是个名词,现在看着仪表、摸着阀门,终于懂了它的作用!”队员王同学感慨道,工程师以设备为 “活教材”,成功打通了理论认知与现场实践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完成设备舱学习后,队员们迅速转战至标准化车间。刚踏入车间,墙上 “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” 的红色标语便映入眼帘,时刻提醒着安全操作的重要性。在这里,技术师傅早已在标有“分层压裂工具”的展示区等候,他手持拆解工具,一边演示设备组装与拆分过程,一边用通俗语言讲解 “分层压裂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” 的核心原理,将“封隔器密封原理”“喷砂器工作机制”等复杂知识点,转化为直观的动作演示。队员们围在一旁,或认真记录要点,或举手提问细节,生怕错过关键信息。正午阳光从车间高窗斜射而入,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,也照亮了货架上一排排形似黑色炮弹的工具——这些正是课本中重点讲解的“石油工程压裂工艺核心设备”。“课本上看图片觉得它不大,亲手搬起来才知道这么沉,表面的纹路和金属质感,是图片完全体现不出来的!”队员们轮流上手触摸、观察后纷纷表示,实物带来的体感冲击,让他们对石油开采背后的技术支撑有了更立体、更深刻的认知。

F336F

此次一线实习虽已落幕,但留给队员们的影响深远。大家不仅走出教室、走进现场,将课堂知识“落地”,更在红色工装“导师”们的言传身教中,读懂了石油人“严谨细致、安全为先”的职业坚守,感受到“艰苦奋斗、为国找油” 的石油精神。这种“在实践中学习、在体验中成长”的模式,不仅为他们今后深耕石油领域、投身能源事业筑牢了基础,更让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种子,在充满工业温度的采油现场悄然生根,静待未来绽放。


  • 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111号

  • 公司办公室:027-69111069

  • 邮箱:petroscience@yangtzeu.edu.cn
  • 教学办公室:  027-69111050/69111092

  • 邮编:430100
  • 员工工作办公室:  027-69111299

  • 一流团队建设办公室:  027-69111223

友情链接

关注我们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Copyright ©中国·yl23411(永利)集团官网-Green Moving Future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